引言
禁烟一事对于国民是百利而无一害,但对于禁烟的发起人林则徐来说是他名扬天下的开始也是他仕途走向下坡路的起点。
禁烟一事后林则徐被遣到新疆,名义上是上任实则是流放,当林则徐到新疆后,当时新疆的主政人布彦将军不仅在政治上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生活中也将林则徐照顾,十分妥帖在林则徐初到新疆时还特意给他送去大米、猪肉。
这种帮助或许有助于政治上的考虑,但也不可避免是布彦将军听闻林则徐禁烟仪式后,对林则徐雷厉风行的处事方式和不畏强权的人格所打动,事实究竟是如何呢。
一、出生贫寒仍有大志
林则徐,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在他小时候就彰显出了超越同龄人的天赋,他的父亲虽然是一位读书人,但家中贫寒除了书籍再无其他,为了生计林则徐从小就帮着母亲卖工艺品减轻家庭负担。
家庭虽不富裕,林则徐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苦而气馁,相反,他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每天都会苦读不辍。他的母亲也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有智慧的女性,她深知孩子的天赋和才华,尽全力为他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二、怒视洋人的林少穆
70年代初国外经济飞速发展但反观中国正过着小国寡民的生活,当时英国企图在中国牟利便将市场转移到中国这样一来,国民体质急剧下滑,军民身体无力和外敌抗衡,另一方面白银也迅速流失导致国库亏空。
因此烟对于国民来是百害无一利,因此清政府从早就就出现了各种明令禁烟的法令,但是这些法令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在金钱的驱使下,即使有各种条例禁止也无法起到真正的作用。
道光帝也深知其危害多次召见林则徐商议禁烟,有道光帝的支持林则徐也算是有了坚强的后盾。当林则徐到达广州后,外国人也并没有将其放在心里,经过几个月的僵持林则徐一共收缴了两百多万斤鸦片。
虎门海滩上历时23天才将2万余箱鸦片销毁,在场围观群众无一不拍手叫好,道光皇帝得知此事亲手写下“福”、“寿”两块牌匾命人送到广州,但这也为日后英军进攻广州留下借口。
面对英军的进攻道光帝一时慌了神,命琦善同英军求和。琦善在皇帝面前颠倒是非,想惩戒林则徐以堵英军之口,道光帝懦弱无能手中没有实权,为保全自身便妥协,最终林则徐沦为替罪羔羊被革职流放。
三、革职流放的戴罪之人
对于林则徐个人而言,他的英雄事迹是从他决心销烟开始的,但是这也成为了他是头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王鼎作为其好友也多次在道光面前为他求情,想留住林则徐然道光被奸臣所迷加之英军势力的逼迫林则徐西戍边疆无法避免,我们在为他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流放是大清政治上的损失。
1841年6月林则徐被革职发配到新疆,面对被贬林则徐也从容面对,收拾行囊,毅然前往。得知此事的百姓十里相送,衣服、鞋帽、牌匾不计其数,面对百姓的热情林则徐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温暖的画面刻在他的脑海中陪着这位背井离乡的英雄度过无数个在异乡的日子。在流放途中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不计较个人得失永远心怀国家他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四、英雄间的惺惺相惜
一路颠簸历时四个月林则徐才到达河县与伊犁的交界处,伊犁将军布彦泰竟派人专程前来迎接,林则徐虽是世人眼中的英雄但此时他只是一个待罪之人,这样的待遇之前是属实未有。就连林则徐为此感叹:“此举前所未有也。”
布彦泰是满洲正黄旗人,多次平定战乱是一位有才干的人才,布彦泰将军对林则徐早有耳闻为官清廉在水利、史治方面有不小成就,对于惜才的布彦泰来说林则徐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自然会好好珍惜。
当下他就命人准备好生活物品好打点好一切等候林则徐的到来,不仅命人给林则徐送去了大米、猪肉等食物还登门拜访设下晚宴款待,至此以后林则徐在新疆受到了布彦泰的热亲照顾。
这种感情中避免有对林则徐人品、能力的认可但也少不了英雄之间的相互欣赏,道光帝虽在压迫下贬黜了林则徐但对林则徐的才干还是认可的,时机成熟时或许就是林则徐起复之时,布彦泰为官多年官场中这一点道理他自然是明白。
布彦泰对林则徐十分看重,将掌管粮饷的事物委派于他,朝廷国库空虚决定在利用新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垦以增加收入,但缺水成为开垦中遇到的一大问题便是解决缺水,布彦泰决定将喀什河水引入阿齐乌苏地区,用以灌溉。
但是阿齐乌苏地区的水利设施老旧重新修建水渠的话,又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际情况也不允许这么做,林则徐听闻此事主动请缨,凭借过往在水利方面的经验,加以彦泰的鼎力支持,林则徐直接参与和捐资承修了阿齐乌苏的引水工程。
此时林则徐年年纪以高身体也逐渐憔悴,但他不顾身体也要亲临垦田一线,指导修建水渠,在无数个试验后成功将喀什河水引入了阿齐乌苏地区,这一举措解决了开垦中的大难题,这条水渠后来被称为“林公渠”,时隔多年“林公渠”仍然被当地居民沿用,可以说它是当地农业的命脉为当地农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五、流芳百世
流放伊犁三年之后,直到林则徐60岁高龄终于等来了道光皇帝召其回京的调令,以四、五品京堂起用之讯。
林则徐的一生仕途坎坷,他为朝廷和人民奉献了四十年的心血,在去世之后才被嘉庆皇帝恢复名誉,以表达对他的哀悼和缅怀之情。
尽管如此,林则徐的业绩和奉献,却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值得世人铭记他的一生也成为了传世佳话,永世流传。
参考资料
李亦程.铁肩林则徐[J].湖北招生考试,2008,(10):48.周轩.林则徐在新疆[J].中国民族,1981,(10):44.
